Member-only story
在蘭嶼北端的朗島(Iraraley)部落,謝永泉的家裡,有一塊短短的木板。這是他父親在50多年前,去部落後方的 Jipaparey 山頭,從一棵龍眼樹上砍下來的木板。木板曾經很長,父親用來蓋達悟族的傳統屋。屋子的門板、柱子,都從木板上削下來,越削越短,主屋就蓋成了。
akamakey netneten a mazovo
我多麼希望你 快快長大
mo ovey ta tazing napa no oyat ko
助我一臂之力 我的寶貝
maci samorong do ni zasa kayo
因為我不知道 誰能夠幫助我
do ni yahap a moing no vayo a vahey
扛起木板的另一端 我所拿的 新屋的門板
— — 達悟族歌謠《快快長大》,謝永泉父親作詞
蘭嶼位於台東外海,是黑潮攜飛魚經過之地,六個部落的達悟人世代生活於此。達悟人將蓋傳統屋視為人的榮耀之一,然而此事費時費力,光是在山上砍伐、收集建材,就需要兩年的時間。在父親蓋起一生第一座傳統屋的時候,謝永泉還是個小男孩。山中布滿芋頭田,父親不敢將沉重的木板放在地上拖行,唯恐壓壞了族人的芋頭,只好獨力扛在肩上。父親想起幫不上忙的小男孩,便唱道:快快長大!快快長大。
多年後,2014年,已經55歲的謝永泉第一次在眾人前用麥克風大聲唱出這首父親的歌,還獲得部落歌唱比賽的冠軍。小島人情緊密、資訊互通,一個椰油(yayo)部落的老人聽了,對朗島部落的朋友說:「你們那個小傢伙唱得不錯啊!」沒去現場的人便紛紛好奇詢問,謝永泉,你唱了什麼?自此,人人知道朗島的謝永泉會唱母語歌。
他本是一名天主教傳教員,蘭嶼天主教文化研究發展協會的創始人之一,在部落、教堂和學校做傳統地名復振、傳統文化講解、族語教學,還曾是部落會議的主席,蘭嶼電台的節目主持人,《飛文季刊》的發行人,也曾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擔任公職。人生的上半段走完,從眾多道路之中,他選擇了母語和音樂,作為人生下半段的主題。
曾有部落的人對謝永泉說:「為什麼我們歲時祭儀都播陳建年的歌,我們自己的歌呢?」難道蘭嶼沒有自己的歌嗎?他自此創作十數首母語歌曲,有從傳統歌謠中改編的,也有全新的現代生活場景創作,有古調,也有民謠,還融入蘭嶼式的「說唱」念白,在三個台灣年輕人的幫助下,即將推出專輯。這會是蘭嶼第一張母語創作專輯,歌聲中講述的,是謝永泉看到、聽到、身體經驗到的蘭嶼。「這是我在我生活的島嶼,唱給你的歌。」
徬徨少年時
謝永泉的族語名字叫 Syaman Macinanao,意思是 Macinanao 的爸爸。蘭嶼的命名制度為親從子名,一生要有三個名字,從少年時的 Si,到成為 Syaman 即父親,再到成為祖父 Syapen。謝永泉的人生還處在第二個名字的階段,Macinanao 的意思是學習,是他長子的名字。